
【健康医疗网/记者王冠廷报导】台湾人爱喝茶,全台各地也多有栽种,但是,您曾经拿起包装袋,仔细看过购买的茶叶源自何处吗?食品药物管理署提醒,无论是包装茶叶或散装茶叶,都必须依照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规定,清楚标示「原产地(国)」,以利消费者选购参考。
新规:需正确标示茶来源 不同茶叶混装应写明
食药署说明,国产的茶叶产品外包装上皆需标示原产地为台湾,此外,为了提升国产茶叶的商誉、确保国产茶的品质,以及维护消费者权益,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规定自2023年1月1日起产制的国产茶叶,必须依其公告登录溯源资讯及标示溯源码,供民众取得相关资讯。
若是该产品是将不同产地的茶叶混装贩售,则外包装必须依照不同茶叶混装含量的多寡,由高至低依序标示其原产地(国)。
「恰特草」碰不得! 让人兴奋到沮丧、狂躁的东非罂粟
另外,关于最近民众常提到的「恰特草」,食药署指出,恰特草(学名Catha edulis),又名阿拉伯茶、衣索比亚茶、叶门茶、巧茶、布希曼茶(Bushman’s tea),在非洲及中东地区,当地人会将恰特草直接嚼食或晒干后磨粉冲泡服用,短时间内会让人觉得精力充沛、兴奋无比;兴奋状态会随着时间消退,但食用者可能会出现沮丧、厌食、易怒、抑郁等症状,多次食用之后就会上瘾,因此又被称为「东非罂粟」。
恰特草所含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卡西酮(Cathinone),进入人体后会产生类似施用毒品的作用,长期大量滥用,可能引发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、心肌梗塞、性能力障碍、肝功能衰竭等疾病,更会对使用者精神方面造成很大的影响,如出现心跳加速、狂躁及暴力行为等,并产生幻觉、甚至增加忧郁症自杀风险。
二级毒品及管制药品 使用恰特草恐违法
食药署提醒,对于来历不明的食物,应提高警觉,拒绝使用,避免上瘾又伤身。目前,联合国及美国、欧洲等多数国家已立法将恰特草列入毒品范围进行严格管控,台湾亦先后将卡西酮及恰特草列为第二级毒品及第二级管制药品。
以上内容由健康医疗网授权转载
讀者留言(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!)